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华县历史人物-王维桢

华县历史人物-王维桢

关键词:华县历史人物-王维桢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华县历史人物-王维桢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sxhx.ccoo.cn/
  • 感谢 sxhx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37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   王维桢 (1507—1556)字允宁,号槐野。明朝华州平定里(今华县)人。王维桢博学多才,少年时代广泛涉猎古文辞,是为嘉靖十四年(1535)进士,选授翰林院庶吉士,三年后授翰林院检讨,以后累任翰林院修撰、署南京翰林院事、南京国子监祭酒。在当时的文人中他有一定名气,以博学强识著称。曾多次担任考官,号称得士多人。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 参加《明会典》的续修。著有《槐野先生存笥稿》、《李律七言颇解》、《杜律七言颇解》等,对李白、杜甫的诗作有深入的研究。

  王维桢虽然职掌文墨,却志在经世,关心边防兵备。他熟知各地关隘要塞,不看地图就能历历指陈。当时,北有蒙古威胁,东南有倭寇骚扰,他对此十分关注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)春,王维桢指出,大同、宣府以东至山海关的防务空虚,应派一得力大臣在此防守。这年秋,蒙古军队果然从这一地区侵入到北京近郊。蒙古军队撤走后,朝廷才在此特设一总督大臣。嘉靖三十年(1551)冬,王维桢署南京翰林院事。他认为南京控江浙上游,为军事重地,应早加戒备,以防不虞。每遇外地官吏过往,都询问各地兵马钱谷之事,被人笑为迂腐。不久,倭寇即侵扰江浙一带。人们才知王维桢的先见之明。

  王维桢自负有治一方之才,但长期供奉翰林,不得其志。他性格刚直,常当面拆人之过,小不如意,就指责谩骂。然而交友始终不渝,待人诚意恳切。他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即回乡探视母亲,时逢华州大地震,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(公元1556年1月24日)遇难去世,终年49岁,时人为其早逝而叹。

  王维桢墓位于华县城南王家坟村。

  王维桢墓前有碑二通,一通为严嵩祭文:

  祭南京国子监祭酒王槐野先生文 嘉靖三十九年严嵩

  “呜呼?古有三不吊者,闻乎曲礼之篇。然君是遭也,岂非命焉?君既捧南雍之檄,以省母而西旋,其大变起于州闾也,辶西命目卒之祸延。所不可逃者数,所不可问者天。夫苟非其所自致也,则于君其溪衍?呜呼?君之才之学,凌驾百代,自视无前。笔裹倒波澜之峡,胸中罗星斗之缠;杞樟名材,宜明堂之巨栋,凤鸾岁羽,方霄汉之高愆。夫何天异之才,遽奇其年,遭此凶闻,熟视其然?况乎君有慈母,桑榆已墓,君有遗嗣,襁褓谁怜?吾哀夫才矣而不获用,用矣而不获究,是以不胜甚忄卷忄卷即寓词于一奠,怅杳于山川,君之情岂能无恨于重泉也耶?呜呼尚飨?”

  另一通是赵贞吉嘉靖壬戌(公元1562年)吊槐野先生墓诗:“检取平生赠剑歌,扶云虹气岂消磨。我来涕泪伤心剧,正是坟前宿草多。”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